幽门螺旋杆菌,常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后主要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诱发因素与传播途径有关,主要包括与感染者的长期密切接触、使用感染者用过得不洁饮食器具、直接口对口喂食接触等。
幽门螺旋杆菌症状表现
部分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部分可出现急性胃炎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1、口臭
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甲硫醇,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在牙齿斑中生存,因此口腔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后,会产生具有臭味的碳化物,形成口臭。
2、泛酸
很多人都体验过泛酸的感觉,如果再饭后总是出现泛酸、烧心、嗳气、消化不良、腹胀的征兆。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刺激胃酸的过度分泌。
泛酸
3、消化不良
主要就是容易出现大便不规律、饭后腹部不舒服等等,如果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出现消化不良只是靠平时的饮食是不会有很大的好转的。
4、慢性胃炎
有将近八成的慢性胃炎患者是因为幽门螺杆菌造成的,而且这种情况的慢性胃炎想要治愈也是比较困难的,会经常反反复复,患者会出现慢性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晨起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这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
5、消化性溃疡
部分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呈周期性发作,这提示可能发展为消化性溃疡。
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存在于人体的消化道之中,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和传染。已感染者需积极治疗,定期体检和复查等,避免传染其他人。同时日常还应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保持愉快心情。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预防?
1、日常预防
幽门螺杆菌有传染性,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和传染。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尽量吃经过高温加热的熟食,喝开水,生吃瓜果蔬菜时洗净、去皮。
2、注意口腔卫生
幽门螺杆菌可在牙垢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导致口腔有异味,难以清洁,因此需注意口腔卫生。提倡每餐后刷牙和餐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定期消毒杯洗具。
注意口腔卫生
3、定期体检
已有家庭成员明确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他成员阳性率非常高,因此应及早防治。
4、感染者需积极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常呈现家族聚集的现象,所以为了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杆菌,防止二次感染,则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员,避免感染其他人。
5、饮食预防
(1)分餐、公筷
集体用餐时提倡采用分餐制、公筷制,食具要注意消毒,避免接触感染。杜绝家长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宝宝吃。
(2)少辛辣刺激食物
避免吸烟、喝酒,不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饮食要营养丰富,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3)杜绝吃生肉、生腌食物
有不少人喜欢吃三成熟的牛排,或是吃火锅时肉还没有烫熟就吃,还有喜欢吃一些生腌的海鲜,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接触幽门螺杆菌的机会。
生冷食物
6、其他预防
内镜室和消化科等医务人员更应注意做好预防措施,做好消化内镜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平时生活一定要做好预防,如果出现身体异常,建议及时到医就诊检查身体,查明病药,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