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反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常打嗝非小事可能传递疾病警告,你接收 [复制链接]

1#

打嗝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吃饱饭会打嗝,人紧张会打嗝,受凉了也会打嗝……在很多人看来,打嗝只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并不在意。

但是,如果一段时间总打嗝,那就需要引起特别重视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预警征兆。特别是对于糖友来说,打嗝有时是血糖控制不好、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号,必须予以重视。

在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器官之间,有一个被称为膈肌的扁平肌肉层。当膈肌受刺激发生收缩或痉挛时,空气就会被快速吸入肺中,两条声带间的裂隙骤然变窄,从而引起奇怪的声响,也就是打嗝。

打嗝其实可以分为嗳气和呃逆两种类型。嗳气的嗝声尾音一般比较长,一般每次打一个就停止了;而呃逆的嗝声短促而密集,经常是连着打好几个。

通常会出现打嗝的情况,多与饮食有关,像吃太快、太饱等因素,都很容易引起打嗝,几分钟就能恢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如果打嗝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或是经常会突如其来地开始打嗝,那就很可能是病理性的打嗝,糖友需要提高警惕。

可能是血糖超标信号

案例

近50岁的徐大伯身体一直挺硬朗。可在几天前,徐大伯却突然开始打嗝,无论是喝水还是憋气都不管用,几乎一整天都在打嗝中度过。

迫于无奈,结果一检查,发现徐大伯血糖爆表。

原来徐大伯血糖一直偏高,但在饮食方面却没有多加注意,导致血糖突然升高,引起酮症酸中毒,并继发了胃轻瘫,从而打嗝不断。

打嗝和血糖有什么关系?有哪些糖尿病并发症,会引起打嗝呢?

1,糖尿病性胃轻瘫

胃轻瘫是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一种,指胃无法完成正常排空使食物长时间滞留在其中,引起的胃部不适症状。除了经常打嗝之外,当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完全的宿食等情况时,也要警惕。

小贴士:

芹菜、土豆、笋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虽然可以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但不易消化,所以不建议患有胃轻瘫的糖友食用。此外,为了加速胃排空,糖友可将一日三餐调整为5~7餐,以缓解打嗝、腹胀等。

2,糖尿病肾病

血糖过高损伤微血管,早期时主要表现为尿蛋白水平升高,随着发展,大量肾脏无法代谢的毒素和废物就会潴留在体内,引起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升高,刺激胃肠道黏膜,从而导致恶心、呕吐、呃逆等消化道表现,有时还伴有骨痛、肌肉抽搐等表现。

护肾茶:

将红小豆30克、黑芝麻30克、玉米须30克、薏米30克一起加水煎煮,煮开即可服用。

3,其他肠胃道疾病

受长期高血糖的影响,糖尿病人的肠胃道功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紊乱甚至病变,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糖尿病性肠病等肠胃疾病都会引起打嗝,并伴发食欲不振、反酸、烧心、腹痛等,糖友平时体检时就应注意排查。

这些疾病也需警惕

除了血糖异常升高引起的糖尿病并发症之外,下面这4种疾病发病时,也会通过打嗝来传递信号。

1,中风

脑干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缺血时,神经会自动作出反应,刺激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引起不可抑制的、无规律的、顽固性的呃逆。

除了打嗝之外,在中风发作之前,还可能会出现频繁呛咳、说话语速变慢、出现语言障碍、脸部肌肉不受控等信号,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的糖友需特别留意。

小贴士:

叶酸能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糖友可以通过食用菠菜、胡萝卜、西红柿等食物来补充叶酸。

2,肺炎

肺炎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会使腹压增加,从而引起呃逆。

香菜梗罗汉果茶:

用香菜梗10~15克、罗汉果1/4个加水泡制代茶饮用。

3,头部外伤

头部曾受外伤刺激脑神经,也可能因神经反射作用引起顽固性打嗝。

如果出现病理性的打嗝,医院就诊,在查清原发病之后对症治疗,从根本解决打嗝问题。

但如果平常出现打嗝,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止嗝、避免尴尬吗?

1.喝水法

连续喝几口温开水,一边慢慢咽下,一边做弯腰动作10~15次。胃与膈肌相离较近,温水可从内温暖膈肌,弯腰动作可缓解膈肌痉挛,从而达到止嗝目的。

2.屏息法

屏住呼吸30~45秒左右,使气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阻断神经反射,抑制打嗝。

3.纸袋法

取一个纸袋或是信封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深呼吸,原理与屏息法相同。

注意:心肺功能不佳的糖友慎用屏息法及纸袋法。

4.掐手腕法

在距离腕横纹横三指宽的地方有一个内关穴,打嗝时用另一只手以先轻后重的力量,掐按这个穴位约10秒钟,就能起到止嗝的效果。

5.提带脉法

两臂内收、夹紧时,肘尖向下的竖线与肚脐横线相交的位置,就是带脉穴。打嗝的时候在口中含一口水,在下次快打嗝时,边咽水边提带脉,就能快速止嗝。

健康说

要防止打嗝,糖友们平常在吃饭时要注意别吃太快、太多,饮食避免过烫、过凉,少吃豆类等产气食物,尽量少食辛辣、少饮酒。另外,吃饭时候尽量少聊天,否则较多的空气随食物一同进入消化道也会导致打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