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人说,脾胃不好这样的话,这就是说有些人存在的胃部不适可能与脾有关,反之,脾不好,胃也可能不会好。脾胃不好的人,身体是会提示报警信号的。
我们的脾与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从解剖学上来看,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在机理上却息息相关。把脾和胃打一个比方,胃就像一个粮仓,而脾则是一个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由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这就是说,脾与胃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在机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在相互影响。
从生理、机理、病理上来说,脾与胃相互影响,我们中医所说的脾胃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都要靠脾脏生发出来的“气血”推动。如果气血不足就可能发生很多问题,反应在胃上,比如胃痛、反酸、胀气等问题都与脾有关,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器质性疾病。如果一个人脾胃健运,则生发的气血充足,身体的各个器官也能够保持健康的运行。健康的脾胃能使人们长寿,医学界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排除生活环境、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因素影响外,健康的脾胃是保障老人长寿的重要因素。看来,脾胃对人们的健康影响巨大,那么该怎么样是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脾胃呢?
让脾胃有一个良好的生理环境
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特性。
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关。现在是夏季,我们中医调理讲的调理脾湿就是因为湿邪入脾造成的。清代《医学求是》有云:“脾燥则升。”如果一个人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就会“生脾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所以脾喜欢干燥清爽。
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多表现为湿热困脾胃、寒湿困脾胃等症型:如果是若湿热困阻脾胃,则会出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苦口黏、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身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如果是寒湿困阻脾胃则会出现:脘腹痞闷、腹痛、便溏、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身目发黄或晦暗如烟熏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等等。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中医上讲的泄泻、痞满、脾疳、口疮、黄疸、慢脾风、水肿、腰痛、腹痛等病症;西医上所说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黄疸性肝炎都有可能是湿困脾或者脾胃不调造成的。说白了,脾胃不好或者湿困脾,所带来的困扰就像你穿着鞋子,身陷泥中,所处的困境可想而知。
当然,还需要告诉有脾胃问题的患者朋友,调理脾胃一定要辩证用药,脾虚湿困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来处理;脾胃虚寒者,选择温中健脾暖胃的药物;湿热阻滞者,选择清利湿热的药物等等。
最后提醒大家:中医治疗,讲究一人一方,后天环境不同,个性也不同,辨证调理也要因人而异,个性化调治,直接与医生沟通是解决个性化养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