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反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胀反酸纳差的经方腹诊病案 [复制链接]

1#

提要: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腹诊是对张仲景医学所描述“隐性症状学”的客观再现,胸胁苦满小柴胡汤,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反酸、烧心乌贝散,悸动苓桂术甘汤,口干生石膏,头痛、失眠副证伴随好转。

背景交代:患者晕车,本次没来,家属代取药,诉中药非常苦,因为疗效好,让家人再带两周药。

简要医案

高某,女,19岁,学生,初诊日期:年9月2日。

诉:纳差、胃胀、反酸、烧心、口干、口臭,不渴,眠差,头痛恶光,舌淡,苔白,脉沉有力。

腹诊症状经方图如下:

处方:

柴胡15克,*芩10克,清半夏10克

生姜10克,干姜6克,*连6克

*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克

茯苓20克,桂枝12克,苍术10克

海螵蛸10克,浙贝母10克

年9月13日复诊,患者未到,口干口苦。胃胀、反酸、烧心,睡眠差、头痛均明显见好,纳可,以前有痛经,本次来月经疼痛较前加重,继续调理。

予原方加生石膏60克。

讨论:

1、腹诊与症状相合,方证相应

腹诊胸胁苦满对小柴胡汤,腹诊悸动对苓桂术甘汤,腹诊心下痞加症状胃胀、纳差对半夏泻心汤,返酸、烧心对乌贝散。

2、二诊口干明显,原方加生石膏60克

继续调理,作为学习经方的人,读药物的功效要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以仲景医学的方剂去学习验证本经记载的药性与药用,不要被后世的解读乱了手脚。比如生石膏在这里用60克,读后世医书是无法理解的,肯定说你败胃(我经常用,没见到腹泻、寒凉的不得了这些常说的不适,更没见到如有些医生所说的,吃了生石膏,腹泻不止等),我们不去争辩,没用过的也别抨击这种用法,你临床试试就知道了。没有临床的理论解读与学习,就只是他人“知识(不一定正确)”的传话筒,弄不好还贻误后学,中医尤其严重。看看本经怎么说石膏:

胡老用石膏以口干、舌燥、心烦为适应证,谈到石膏有解凝作用,则其效用更广矣。

3、方与证

方证相应,不是不辨病机,病机学辨证内容已在其中,但传统的“辨病机,还原不了方证”。我们要在方证上多下功夫,背诵仲景原文,参阅优秀医案或解读。刘渡舟刘老说:“方证是打开《伤寒论》大门的钥匙”,胡希恕胡老说:“辩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煌老师倡导方病人辨证体系,冯世纶冯老说:“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这些都是经方大家的心得,值得认真体悟。经方症状学结合腹诊,让我们在学习应用经方的过程中,多一些实证,少一些臆测,为经方的应用找到更多的相对客观的证据,而不是对病因、病机的无休止的探讨。

4、棒状悸动

这种悸动的出现,为使用抑肝散加陈皮半夏的指征。我没用,不代表用这个方剂没效。个人以为腹诊中一个腹征固然重要,但还应该结合临床症状,本患者的核心症状为胃胀、纳差、烧心、返酸,所以我个人把这一悸动带,看成了水气病的腹证,应用了苓桂术甘汤。

5、腹直肌痉挛

在仲景医学里的描诉为“虚劳里急”中的“里急”,本患者未予这一腹征治疗。我们在读汉方家的腹诊医案时,也能体会到这一点,临床腹征可以很多,但他真正用方剂的时候不会对所有的腹征都处以方剂,而是会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腹征为核心进行治疗;个人感觉这和经方里面的抓主证思想是相通的。

6、抓主证

抓主证,临床针对诸多繁杂的症状,抓住主证选用经方治疗,副证往往随之好转或消失,本患者的头痛、失眠即是。另外,患者痛经加重,是否与口服药物相关,还得继续观察。

让我们共同努力,摒弃杂念,深研仲景医学,做一代经方传人。

马培锋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层次人才,中国农工民主*员,中国卒中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温热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浊*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

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立“经方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