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反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庭医生自养记厥阴病 [复制链接]

1#
医治白癜风偏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73932.html

成为家庭医生已经一长段时间了。

远房的大姨听说我会治病,拜托我帮她瞧瞧身体咋回事了,已经好几月胃胀气,极不舒服,心口有气向上翻又翻不上去,吃完饭胃里胀气,想吃不敢吃,头有时闷。

我细细问证,记录如下:

病家:大姨?女58岁

主诉:胃胀气、极不舒服、心口有气向上翻又翻不上去、吃完饭胃里胀气、想吃不敢吃、头有时闷

刻脉:左手尺沉细,脉跳64下,右手细弦紧

舌象:舌苔中间分散状裂痕,有轻微齿痕但不胖大,中间略*腻

半表半里:口苦、口酸、咽干、口渴、心烦、视物模糊

表:正常出汗、身重、乏力、手足凉、流涕、起夜一到两次、小便四到五次、有气上冲

里:胃胀、痞结感、结痛感、反酸水、不喜冷饮、大便1-3天1次、量少、拉不干净、流梦口水

另:夜里容易口渴、要起来喝一次水

分析:从脉上分析,脉跳64下,且尺沉细,断阴证。舌苔中间分散状裂痕,指向津液虚、胃气大损。口渴,指向消渴。总觉得有口气想上来而上不来,指向气上撞心。胃区有结痛感,指向心中疼热。想吃不敢吃,指向饥而不欲食。夜里容易口渴,要起来喝水,指向夜里某个证加重。另外身体的整个格局来看,寒热夹杂。大姨有水饮,舌苔上有齿痕,反酸水,遂用白术燥一下胃。

设以乌梅丸方。

附子乌梅细辛干姜*连*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当归桂枝花椒白术等

半付药之后,大姨特别高兴,反馈为一、心口气上不去改善特别多;二、不觉得胃酸、口酸、也不吐酸水了;三、能吃饭了(这在吃药前想都不敢想),一整个下午也不觉得难受。

问证之前有将近一个月每天早上喝一碗稀饭,中午一碗面条,晚上一碗稀饭。很饿但是不敢多吃一点,吃了心口就会压气,抗(方言)。喝了一付半药后,早上竟然吃下了半个馒头,对于一个北方人,馒头简直是自己的心头好;中午正赶上包饺子,试着吃了10多个,下午也没有之前的压气,胀气难受。

前前后后乌梅丸加减总共吃了有8付药,大姨自述:人有力气了,面色也红润,吃过饭后压气的症状基本没有了,过年的时候也敢吃各种肉类了。自后明白吃食克制一些,心要打开一些。

《伤寒论》中关于乌梅丸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六两子(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檗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另外大姨说自己经常生闷气,因为儿媳妇只生一胎,第一胎是个女娃娃,病家总盼望着抱孙子,但迟迟没有,故而生气。

大姨,咱一代管一代,生不生孙子,不是你想就能实现。因这念想而伤心伤身,现在的疾病就在告诉你不要执念,否则药呀也治不好你的难受呢。

说这个是想说,执念伤身啊。

回到方剂上来,分析我大姨简直是照书生病。我们知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总纲。

她从脉上分析,脉跳64下,且尺沉细,断阴证。舌苔中间分散状裂痕,指向津液虚、胃气大损。口渴,指向消渴。总觉得有口气想上来而上不来,指向气上撞心。胃区有结痛感,指向心中疼热。想吃不敢吃,指向饥而不欲食。夜里容易口渴,要起来喝水,指向夜里某个证加重。另外身体的整个格局来看,寒热夹杂。典型的厥阴病。

厥阴病首先是阴病,可证又都是阳热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阴绝于下,孤阳亢于上,则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消渴”,口渴欲饮,饮而不止渴谓之消渴。说明胃已经不能吸收气化了。胃衰又兼上热是其特征。“气上撞心”,津血能量已衰,津血又不够,上到心脏区域就上不去了,一撞即落,于是便有撞心之感。“心中疼热”,人体有淤阻会疼,津虚也会疼。津虚了,筋腱失去滋养就会挛急,急性的挛急就是抽筋。抽筋很疼;胸膜缺津液也会疼,隐隐地疼,这是慢性的疼。若是厥阴,疼且热。“饥而不欲食”,胃中有热,会容易有饥饿感;胃的津血不够不能受纳,人又会感觉吃不下去。“食则吐蛔”,蛔虫喜欢热的地方,如果上热下寒,蛔虫就会往上面跑,所以“食则吐蛔”。现在农药运用广泛,得蛔虫的少了,这个证就少见了。食则吐还是会有的。“下之利不止”,如果用下药,加重下焦的虚寒,下焦就更固摄不住了,于是下利不止。

最后,特别感叹,人若生病,汤药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病家宜调心,调饮食、运动等等,最后实在不行才上汤药。放下执念,是绝佳的药啊,那是心药。

医者,首要医心也。

附录我参厥阴病的此篇文章

《不可忽视的乌梅丸方》

最近在琢磨厥阴病,尤其是乌梅丸方,像失了心似的,一直掉在里头,日思夜想,总想以此为突破口,能得以乘船到认识厥阴病的领地去看一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思考。

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厥阴呢?

厥阴,其一是经脉名。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

其二是指农历的九、十两月。《灵枢.阴阳系日月》:“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按:十二月与足之左右各六经相合,七、八两月为少阴,十一、十二两月为太阴,九、十两月于其间为阴气交会之时,故称厥阴。这里有个问题,厥阴在一年中是九、十两月,那在一天的时间内,它应该是夜里一到三点。为什么,“厥阴者,肝之脉。”夜里一到三点是肝经运行的时间,合上两阴交尽,也即是厥阴之时。

厥阴病,也是一个病名。是六经病之一。

我的思考是既然古人取厥阴病,这背后一定有大道理在的。

其一、厥阴,阴极之时,说明人体的能量整体处于很弱的境地。

其二、“厥阴者,肝之脉。”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肝出了问题。在西医的眼里,肝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但在中医的眼里,肝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

肝出了问题,那么当人体运行到肝经时,肝出了问题,那人体能量集中运行至肝经,就会出现排病反应。比如在夜里一点到三点,会突然出现某种证的加重反应。比如突然出汗、咳嗽、喘、疼痛等等。

再者,肝的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如果肝出问题,那么很可能疏泄出现问题,藏血出现问题。疏泄出现问题,淤而生热,那身体则呈现有上热。藏血出现问题,“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也即是说心从肝这个仓库调遣血为人体各处使用,当肝这个仓库藏血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心的调度,如果调不动,心就容易烦躁、焦虑、疼痛。

厥阴病的总纲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时我就在想,厥阴病的核心,主要是肝出了问题。也就是肝的疏泄和藏血出了问题。

“肝者,将*之官,谋虑出焉”。

肝的藏血出现问题,我认为就是我们所说的血虚,即是阴虚,阴虚了人体的大脑启动亢来调集能量为其所用,所以呈现阴虚阳亢的格局。同时血虚了,那么身体很可能先手脚冰凉的局面,因为离身体最远的地方最先被放弃,也就很可能呈现上热下寒的局面了。

另外如上所说,肝的藏血也直接影响心对血的调度。当肝藏血出现问题,心的调度出了问题,很有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肝的疏泄出现问题,那么极有可能肝被郁结,郁结生热。我们知道,五脏最怕热,(平时有厨房经验的,如果炒到猪肝这道菜,它是非常快就能熟的。)那么肝为了保护自己,就会迅速把热传导出去,肝就把热传给胆。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肝与胆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身体出现上逆反应。再回到厥阴病证气上撞心,食则吐蛔就容易理解了。那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上逆的反应呢,比如反酸,反水,咳嗽等,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

肝也能影响肺,我们知道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主管,但须有肺及肝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肝肺是相互影响的。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的症候。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的症候。

肝主藏血,人体造血是从脾而来。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以及水谷不气化。也合上了厥阴病证:饥而不欲食。

所以,分析厥阴病下来,核心还是肝的问题。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肝的疏泄和藏血这两部分去下手。

肝藏血,藏的是脾造的血,脾造血的原料又是从胃而来。胃主受纳。那么选用建中的药物:比如姜、炙甘草、红枣、人参,因为是厥阴,极阴,这里需要附子。

肝主疏泄,那么需要帮助打通循环通道的药物,比如桂枝、细辛、蜀椒、当归、川芎等。

另外还要迅速帮助人体清热,清热的药物有连翘、栀子、*连、*芩、*柏、大*等。因为厥阴病亢在上,所以可以选用连翘、栀子、*连、*芩、*柏。

我们来看乌梅丸的方子: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六两子(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檗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也就是上述的治肝之理法。大循环不通才会热在上寒在下不能和谐。先中气建立起来了,能力有了,继而要辅之以建立循环的药。

干姜、附子和人参建立能量,桂枝、细辛、蜀椒、当归主要是助血气,通关窍,建立循环。*连和*柏是清上热的,和附子的温元阳相配合,使阴阳得接,寒热得和。厥阴病的治病思路,由此可知,应该寒药与热药同时并下。

此外,乌梅是未成熟的果实,性类厥阴,且生气旺盛,可助阳气升发,使“两阴交尽”、阴尽阳生之际阴阳顺利转化,则疾病顺利完成传经而向愈。

因此,乌梅作为乌梅丸之灵*药物,必须重用,方能取效。

总结了一下,使用乌梅丸有以下几大证:

第一,口干、舌干;

第二,有一个上热下寒,或者寒热错杂;?

第三,有某一个症状,夜间两三点加重的特征;(第三点尤其的重要,只要临床患者叙述这个症状,出现无论什么问题,是咳嗽憋气喘或者是腿疼,或者是腰疼,或者是等等的,或者心脏病,两三点犯了,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点。)

第四,脉沉细或者脉微细。

值得一提的是,厥阴病会显“往来寒热”的相。我是在临证中发现的,病人会忽冷忽热,自然的就以柴胡证论之,实则差矣。回过头去翻看刘希彦老师在《大医至简》厥阴病的篇章里,他讲到厥阴是阴发展的最后阶段,阴极则阳生。这是天地之理,天无绝人之路。如果一阳来复,阴阳交融生长,那就会渐渐往好的方向走,疾病也就会退去;如果病邪未退,阴阳不能调和,阳亢于上,阴虚于下,这就是厥阴病。严重的厥阴病是很危险的,虚阳欲脱是其特征,就像烛火熄灭前要炸一下,临死前的回光返照也是这个道理。

厥阴病处阴阳变化之际,忽进忽退,病位也势必忽深忽浅,因为这种进退之间的特性,我们为归纳方便起见将它归入半表半里证,属于半表半里之阴病,实际上并不严谨。不过,六经本位名相,到了临证无非按其阴阳寒热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而已,所欲对于临证而言也是无碍的。厥阴病治法上是以扶阳温里为主,因为三阴病以建立能量为先。

最后申明:此证此方此分析,都是我的一家之言,也仅限于一人一方,请勿试药,试药后出现的一切后果自行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