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胃肠道极为常见的问题,患者往往同时会出现胃脘部痞闷、胀满、嗳气、反酸、纳呆、胁痛、腹胀等症状。中医认为,胃痛是脾胃受损、气血失调所引起,病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和素体虚弱。有效治疗胃痛,脾胃同治、辨证分型是关键。
脾胃同治
胃痛的发生受脾影响极大。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脾”非脾脏,而是五脏之一。中医认为,“脾为里主运化,胃为表主受纳”,食物在胃肠中被消化吸收的过程,需要依赖脾的功效才能有效运转。胃痛患者,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胃痛患者,常出现“脾虚”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感,且在进食后最为严重。因而,对于此类患者,按照脾胃同治的方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效果常常较为明显。
辨证分型
在明确了脾胃同治的基础上,对于患者胃痛问题的分型也极为关键。中医理论要求,对于胃痛患者,需要从寒热、虚实、气血、脏腑等要点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明确患者证型,才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一、胃痛的药物治疗胃痛的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证型选择方剂,常见以下几种1.胃气壅滞证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兼症:纳呆食少,嗳腐,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相应表证。治法:理气和胃止痛。可采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加减。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遇热则重。兼症:反酸,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可采用《金匮要略》泻心汤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散加减。3.肝胃气滞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加重。兼症: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治法:可选用《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加减。4.肝胃郁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兼症: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景岳全书》化肝煎合《丹溪心法》左金丸加减。5.胃络瘀阻证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兼症:病程日久,胃痛反复发作而不愈;呕血、便血之后,面色晦暗无华,唇暗;女子月经延期,色暗。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可采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失笑散合《时方歌括》丹参饮加减。6.脾胃虚寒证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兼症: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治法:温中健脾。可采用《金匮要略》*芪建中汤加减。7.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兼症: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治法:养阴益胃。可采用《温病条辨》益胃汤合《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减。二、中医适宜技术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艾灸、烫熨、穴位敷贴也是治疗胃痛极为有效的方式。但使用此类方式治疗时,同样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