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界“头号网红”
幽门螺旋杆菌
可谓是当今细菌界的“头号网红”,全世界有50%的人群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携带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约60%,按照目前中国13.6亿人口数来计算,约8亿人已经被它攻占。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筷子传播
读到这,可能你要问了,既然全中国8亿人都有可能携带此病菌,反正也死不了,那还怕什么?然而,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1
诱发胃癌,风险陡增12倍!
据调查,大多数国人在家庭式聚会或和要好的朋友聚餐时,一般不会使用公筷。只有与不是特别熟的朋友聚餐时,会考虑使用公筷,但也不会主动提出。
在筷子与筷子的情谊传递之中,口水也不知不觉进行了传递。虽然听上去有点恶心,但这却是事实,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等都可能通过唾液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而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喜欢酸性环境,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人类胃部生存的微生物。幽门螺杆菌能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破坏黏膜屏障,它还会使胃泌素大量分泌,出现胃酸过多、胃痛、胃胀、反酸和烧心,导致慢性胃炎的发作,如果严重,会形成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会诱发胃癌,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12倍!
△幽门螺旋杆菌诱发胃癌
相关消化科专家表示,为避免幽门螺杆菌等诸多问题,公筷进餐,要极力提倡!
2
筷子成为“病菌”主要传播媒介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恕*表示,幽门螺旋杆菌在中国人的胃里很常见,家庭朋友共餐、家长咀嚼后喂食孩子等都会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际传染。家中如果一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那么其他人很大概率上也会被传染,这是口口感染的途径。
安徽医大一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博导孔德润教授也表示,许多疾病可以通过“病从口入”感染健康人体,最常见就是使用筷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触筷子,大家在一个盘子里夹菜,有时还互相夹菜,容易产生细菌的交叉感染。比如,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这也可能是我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80%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及消化性溃疡病学组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60%,也就是说约有8亿左右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或加重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让胃病久治不愈,而且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据孔德润教授介绍,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引起胃癌的第1类(肯定)致癌原,而胃癌病死率在我国位居恶性肿瘤之首,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
公筷行动,刻不容缓!
“使用公筷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再感染或者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李恕*谈到,与我国相比,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较低,这与他们的分餐制习惯有关。显然分餐制不适合国情传统,但比起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并不会少了餐桌情谊,大家还是一桌吃饭,一起分享美食,只不过多了一道盛饭的工序而已。
使用公筷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在外就餐使用公筷,还有利于减少食物浪费的现象。现在提倡光盘行动,推荐吃不完的食物进行打包,但婚宴、生日宴等大型宴会后带走剩余食物的现象却很少,这其中不仅是因为好面子,也是因为卫生问题让人担忧,菜品被不同人接触后,让人难以放心地打包。如果使用公筷,就会大大减少人们的担忧,从而减少食物浪费。
现如今,不少人也在慢慢接受使用公筷或公勺。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59.3%的受访者建议餐桌上使用公筷或公勺。
把使用公筷当成习惯,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意识,才能形成公众共识,从而切实改变现状。
早在两年前,云南便率先启动并推行全民“公筷行动计划”!在此,云南餐饮人呼吁,在聚餐和家庭用餐中使用公筷或专用餐具,让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同时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用餐习惯。时刻牢记:使用公筷,从我做起!
编辑丨汪哈哈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