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古中医生活方式
给予你在养护身体的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7月23日10点50~8月8日
(农历6月21~7月8日)
这个时间段,都属于大暑节气的时空频率
大暑,农历六月底。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节气来历
大暑节气,太阳到达*经度。
《历书》记载“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它就好比一天里的下午两点,出门时热浪翻滚,如同火炉一般,比小暑的热更上一层,所以叫做大暑。
古代将一个节气分为三候,就是平时讲的一节三候
同样大暑也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rù闷热)暑;三候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萤火虫在夏季水草产卵,幼虫入土化蛹,次年春变成虫。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
〔土润溽暑〕热烘烘的湿气盛行,土地也变得很潮湿,这个时候大地就像蒸笼;
〔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至,万物荣华,天气灼热似火,暴雨时行,人的体感闷热黏腻,但是高热的气温与丰沛的雨水关乎到秋后的收成,所以农耕社会的天气价值观,往往以农作物的好恶为好恶。
大暑时节,世间万物都变得广大而开阔,充满勃勃生机。
《管子》说“大暑至,万物荣华”,人言苦夏,植物却是乐夏,能够吸收充足的雨水与阳光,让自己成长到最美好、丰满的样子。
让我们和植物一起,在共同的大暑天,依着同样郑重的心思投入生活,期盼着那一份到达终点前的小收获。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冬病夏治的*金时节。
今年的三伏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20天)
7月23日~8月8日(大暑)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最重要的20天已来了!
大暑,给身体来一次彻底排寒吧
到了大暑的时候,它与三伏里的中伏只相隔了一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也是驱散五脏六腑寒气最好的时候。
中医讲“虚则生内寒”,我们五脏六腑之所以有寒气存在,根源在于体虚,也就是阳气不足。
阳气是温煦五脏六腑的小火把,阳气不足,五脏六腑的热量不够,体质就会偏于虚寒。
如果这时候再遇上外界的寒气,比如夏天各种冷饮瓜果,以及无处不在的空调等等。两寒交杂,寒气会在五脏六腑扎下根,很难调理。
仔细观察就能看出来,寒气停留在皮肤、肌肉时,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像感冒、咳嗽这些,都是短暂性的,及时排出寒气,做好保暖就会舒服很多。
但如果寒气入侵到了五脏六腑,很多时候,单纯的散寒都不会管用,而是需要长期性的生活以及饮食调理。比如:
1.痛经——“寒凝血滞”,寒气阻碍气血运行。
2.长期性的胃痛、拉肚子,小肚子也是凉凉的——脾胃处堆积寒气
3.过敏,以及各种皮肤病——寒易伤阳,导致免疫力不足
4.一喝水就想上厕所,而且小便呈现清澈无味——寒气转移到肺脏,身体处理水分的功能下降
如果你有上面一到两种情况,就说明体内的寒气已经堆积很深了,需要及时处理。
调理的方法,除了要将体内深藏已久的寒气排除外,还要补阳气,保持五脏六腑的热量,之后,身体才能自主的应对外来的寒气。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补阳气,更多指的其实是补脾阳。
补阳,主要是补脾阳
不少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补脾阳而不是补肾阳?因为对于年轻女孩子来说,更容易脾阳虚而不是肾阳虚。
肾阳是我们身体的根本。大多数时候,它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被逐渐消耗,我们很难真正伤害到它。
而现在的女孩子,由于平时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作息,像喜好吃辛辣滋腻、经常熬夜、思虑等,比起肾阳,反而是脾阳更容易受到损伤。
脾是后天之本,在我们身体内的位置居于中央,上下左右的沟通都需要它,换一句话说,只要脾阳充足,我们全身的阳气都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所以日常呵护,主要是以补脾阳为主。
针对这样的情况,为大家整理了一套排除寒气,补充脾阳的方法。
说补脾之前,先说说脾与情志吧
浅谈“思”与“信”
七情里面,脾对应思
五常里面,脾对应的是信
思,是情绪上运化
木、火、金、水都有对应的四季。
唯土对应的长夏,略让人陌生。
古人对“长夏”一词的主流解释有三——
季夏(农历六月)
夏至至处暑期间
四季中每季的最后18天
三种说法都有经典、医论的出处,其实完全可并存而无碍,都解释得通——
土的作用是化。土寄旺于四季之末,即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有一个变化或转化的过程。
土为湿,而暑湿之气就在夏至至处暑这段时间内,这个时间段再缩短至小暑、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正是暑湿最重的日子。
无论哪种说法,大暑都在长夏的范围内。
土于五脏对应脾,脾主饮食的运化;
脾于七情对应思,思其实是情绪上的运化。
想通了说明健运,想不通就是被堵住了,受阻滞了,钻牛角尖了。
思伤脾,怨伤脾
《内经》云:思则气结。
思考思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气机升降就会出问题,作为升降中枢的脾胃必受影响。
包括我们说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尽量不要看书、读报、想问题,就是怕多思伤脾,导致消化不良。一些大学教授用脑过度,脾胃也多不太好。如果这位教授又是批判型的,或者文人相轻,看不起别人,那就更对不起脾了。因为——
怨气也是脾的克星,爱抱怨的人,无论是嘴上怨,还是心里怨,容易在消化系统方面出问题,有的看上去就面*肌瘦的。
其实,很多现代人的脾胃问题的根源在情志,而饮食之类的倒还在其次。我们如果能够多看社会、他人的优点,少看缺点,那是最好的补脾胃的方子了。
“忧”与“思”的区别
忧伤肺,思伤脾。“忧思”二字,常常连用,因为这两种情绪是相近的,互生的。
忧思为患,患在得失。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但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喜欢你,在你下决心表白之前的那种数花瓣(喜欢我,不喜欢我,喜欢我……)的患得患失的状态就是忧。而思呢,是你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地思考如何追到对方。这两种情绪的逻辑是相连的,筹谋着怎么追到对方(先思),但又怕人家不喜欢自己,被拒绝怎么办?(后忧)。
民无信不立
长夏属土,对应五常之“信”。
土,容纳着大地上的万物,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
土地是不计较的、包容的、广大的,信也是。
一个人对有智慧和道德的人有信心,相信这些圣人的教诲,并努力在生活中修炼,那么,他的胸怀才会宽广,才会像大地一样不忧不怨、不计较、包容。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把“信”的位置甚至置于食物之上,因为人的肉体终究是要腐朽的,但没有“信”的话,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
信不仅是做生意讲诚信,这尚是末节,不过这也是一种体现,如果我不讲诚信,我的良心会很痛苦,这种痛苦远超一时小利。就像土地给肉身以生存和安全感,“信”可以说是人的灵*的安处和根本。
大地承受着所有的污秽,然后土壤来分解运化它们,每年回报给人类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
我们的心,也会面对种种不爽和痛苦,最是考验,最能体现“信”的品质,能够将*箭转化成鲜花的秘密,亦无他,也就是信心。
长夏养脾的饮食之道
健脾,适当吃点咸味
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
——《千金食治》
季月脾旺,所以是养脾的好时机。饮食上最好选择一些补脾胃而容易吸收的食物,一定不要给脾太大的负担。比如可以喝些小米粥,最好是小米米油。
季月(长夏)的五味增减原则是——增咸减甘。
长夏土旺,土旺则克肾水,故当强肾以防土来乘水。盐入肾,能鼓动人的肾气(还有心气)。所以,老一辈的人说,吃盐有力气,不吃盐没力气,是有道理的。但咸味不可太过,那是耗泻肾气的,会伤肾伤骨。
另外,甘虽补脾,然若过食,亦容易生湿热,也会阻滞气机。咸能软坚,能帮助运化。
有的人一吃甜的就会反酸,这样的人平日往往多糖少盐,日久就容易反酸。甜多则脾胃阻滞胀气,从而胃酸上逆而反酸。胃酸是胃液中分泌的盐酸,食盐能增加胃酸的浓度,从而帮助运化。反酸不是胃酸浓度高,而是因为胃酸浓度低。所以,容易反酸的人建议可以适当多吃点盐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吃些芳香温辛之物,以振脾阳,以健脾运。
生津,需要兼顾脾阳
夏季解暑,
针对暑热,我们要生津养阴,
面对暑湿,我们又要祛湿。
但二者有时是矛盾的,滋阴恐助湿,祛湿又恐伤阴。
那么,我们如何让祛湿尽可能不伤阴,滋阴能不助湿?
饮食下肚的东西要成为有用的津,是需要阳气来化的。若阳气不足,则饮食不能化人体所需的精津,而成痰湿。
白豆蔻煮水,是古人解暑常饮之品,芳香化湿、温脾的同时能发散郁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解暑并非一味地甘寒生津,必须兼顾脾胃和阳气。
《遵生八笺》中记载了一个梅子酱的做法:
用*熟梅十斤,蒸烂去核,将肉秤一下。每斤加盐三钱,加干紫苏一两,干姜丝二钱,甘草三钱,搅匀,置太阳下大晒,晒红后收起。用时,加白豆仁、檀香少许,以饴糖调匀,和水服,解暑渴最效。
生津的梅子,辅以诸如紫苏、姜、豆蔻、檀香这些性温而又行气的食材。这个非常值得今之酸梅汤借鉴,现在的不少酸梅汤配方很好喝,但喝完有时会生痰,其实就是平衡得不够。
祛湿,实为调顺气机
盛夏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令的暑湿之邪是会阻滞气机的。若气机郁滞,也易生水湿痰饮,痰湿本身又会反过来郁阻气机。
所以,我们要解决气机郁滞的问题。
饮食上,可选择比较平和的清淡和芳香的食材来调顺气机。
夏季,我们就常用荷叶、扁豆(炒)、薏米(炒)、西瓜皮、冬瓜(不要去皮)这些芳香化湿或渗淡利湿的食材煲汤或煮粥。如冬瓜薏米老鸭汤、扁豆荷叶粥等,都是消暑祛湿的经典食方。
我的习惯
晨起吃姜,喝小米粥
饭后推腹(仙人揉腹或者揉带脉),
或乞丐蹲(文后有操做链接,或者群里、私下交流)
打通全身上下助力身体排的寒气
抽时间艾灸
艾灸护心、养阳,祛湿、补脾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
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易怒、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
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
酷暑时期,艾灸养护心脏,平安过夏。参考穴位
一、巨阙穴、关元穴
巨阙穴是任脉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是心经募穴,可以将来自胸腹部的湿热水汽全部输送到心经上,所以它和心脏关系密切,因此,艾灸这个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心脏寒凝血淤的病症。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是小肠经气汇集之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关元又被称为第二心脏,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
二、内关、公孙
“心胸内关谋”,心脏和胸部的疾病都可以用内关来调理。内关的作用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心跳过缓和过速都可以找内关,以及恶心呕吐呃逆等胃病也可以找它。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的地方之一,它就像皇帝一样可以指挥四方,艾灸公孙穴可以调动和增强脾经运化气血的能力,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暑出手不凡
不仅是夏三月的最后一个节气
又是长夏,还是三伏天
简直是热的三重奏
大暑的养生重点就是
生津益气,化湿除烦
在这粘乎乎的大暑节气里
祝大家自在清凉
安然度夏
更多细节,比如:夏天怎么吃喝,
请看下面的链接里有详细的分享
伏前灸开启丨抓紧借天机顺势养生,坚持三年,健康美丽自来三伏灸
三伏天养生之初伏灸今日廿四节气
小暑:健脾扶阳,打响一年中实实在在的脾胃保卫战多数人艾灸,其实是在泄自己元气?关于艾灸,记住这5问!
三伏灸如同涓涓溪水与浩瀚大海的关系,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元气充足的表现才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
完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坚持艾灸,再加上一个自己愿意坚持的小功法,想健康就那么简单
往期:功法分享
江湖上流传的:打通任督二脉的功法:尾闾功(找面墙这样做,十病除九,百病不侵!)(医理版,及案例讲解)
蹲墙功——简单又妙用无穷(视频详细讲解版)解决:腰椎、颈椎、妇科、男科……问题爱炼不练!仙人揉腹:一种神奇而简单的功法握固和提肛法逆腹式呼吸:最有效的修行调息功法“滚背法滚元宝”,强腰健肾、除湿、改善睡眠!一招预防几十种病……南怀瑾老师:坚持练习“乞丐蹲”,受用无穷!神奇"跺脚功":通经络补肾气,越跺越健康,越跺越年轻“拍涌泉”——医家秘不外传的功法踮脚功:一个被中医界保密年的长寿秘方
点图可看详情
文章旨在分享中医文化、身体运行之道,如涉及用药,还请有辨证功底的人帮助拿捏再使用为妥。
祝您越来越好,如果看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想问的,欢迎添加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