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医院那里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点击蓝字医院~
春季是多雨季节,天气潮湿,气温开始上升,霉雨季节容易滋生病菌,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由于不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导致大便稀烂及次数增多,腹泻不知不觉就找上门,因此春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如何预防春季腹泻呢?樊春华副主任中医师教你这5个方法,其中健脾祛湿是最为关键。
1.保暖防寒
进入春季之后气温忽高忽低,早晚仍然较寒冷,冷空气活动仍较为频繁,所以易于导致湿邪困着脾脏,脾失健运而出现腹泻。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顺应气候的变化,注意天气多变,适当加减衣服,做好保暖防寒。
2.饮食有节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防止“病从口入”,饮食需规律,每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食物,不食生冷、油腻、辛辣及难消化食品。俗话说“脾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在脾胃病方面很重要。
3.运动调养
《*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要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结合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运动来陶冶情操及放松心情,这些运动可以很好地升发阳气,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胃肠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调畅情志
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从而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脾胃功能的正常活动。
5.健脾祛湿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常表现为大便稀烂,次数增多,食欲不佳、上腹胀闷、肢体乏力、口淡无味等症状。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参、山药、*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要想祛湿,首先健脾”,因此,健脾祛湿是预防春季腹泻的关键。
最后樊春华副主任医师推荐2道常用健脾祛湿止泻功效的中药食疗方:
*参白扁豆淮山猪排骨汤
*参20克、炒白扁豆20克、淮山药15克、生姜3片、红枣5个、猪排骨克。
健脾补气,祛湿止泻。
把猪排骨洗干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将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参、炒白扁豆、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胃阴亏虚者忌服。
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常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嗳反,肢体乏力,口淡无味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芪云苓薏苡仁炖猪肚汤
北*芪30克、云苓20克、炒薏苡仁20g、生姜3片、红枣6个、猪肚1个。
健脾祛湿,补中益气。
把北芪、云苓、炒薏苡仁洗净,再将猪肚用清水冲洗干净,翻转用盐和生粉揉捏擦匀,然后重复数次,反复清水冲洗,后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去血污,一起置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最后放入生姜3片和红枣6个,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盐、姜丝调味。
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忌服。
脾虚湿困的人常表现为腹泻、食欲不佳,胃脘胀闷,嗳气反酸,疲倦乏力,口淡无味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樊春华
广州医院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12余年。擅长消化系统的胃肠肝胆疾病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胆囊结石、胆囊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熟练掌握胃肠镜的检查和镜下精准治疗,如胃肠息肉电凝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放置术、EMR及ESD等内镜下治疗技术。现已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广州市卫生局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担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消化专家委员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员。
开诊时间:
周四上午、周日上午(珠玑路总院)
周二下午(同德围分院)
文/脾胃科樊春华
编辑/宣传发展组徐心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