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包力
“德尔根曼”,在蒙语里的意思是孕育无限希望,含苞待放的花蕾。时光荏苒,已在深圳教育行业深耕十七年的她,从教学一线到幕后培养再回到一线管理,无论哪种角色,都没有动摇过德尔根曼对于教育的初心。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建设成现在的繁华都市,德尔根曼知道,这与深圳人永葆“闯”的精神和“创”的劲头,紧密相连。她以这座城市为荣,期待用自己的青春作深圳发展的注脚。
教育的传递,从历练到反哺
年,德尔根曼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在一次偶然的招聘会上,优秀的德尔根曼在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深圳市福田区南华中学录用。彼时的她,只从哥哥拍过的照片里看过深圳蛇口港的样子,能谈起的只有深圳金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恰恰是这句话吸引着德尔根曼,与这座城市结缘。
“没想到深圳这么潮湿,我的皮鞋和皮包都长毛。”初来深圳,德尔根曼遇到了很多“没想到”。工作后的宿舍条件,给她浇了一盆冷水。发霉的墙壁,时不时窜出蟑螂、老鼠的惊喜彩蛋,多人轮流共用一间小小的洗手间……对于一个独自在外求学多年的女孩来说,适应这种环境根本不是难事儿。
大学期间,德尔根曼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长春要花上整整7天时间。每次回家,妈妈都会把炒好的新疆羊肉装在玻璃罐子里,和着沉重的行李肩挑手扛带回学校。来回奔波的德尔根曼总遇上一些“人在囧途”的难关,诸如无限延期的发车时间、突如其来的暴雨天气等,以至于现在的她,一看见火车黄金伴侣的方便面,就会条件反射胃里反酸水。
正是人生中经历的这些磨砺,让德尔根曼的教育意识早早萌芽。她一直觉得,班级里不被